集团化供热企业的管理困境
供热企业发展格局
近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民经济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北方地区对热力生产与供应需求强劲,使得我国城市供热行业在一段时期内蓬勃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供热企业数量逐步增加。与此同时,行业快速发展也带来一系列问题:一是目前我国各大城市普遍存在着供热单位数量较多、热源相对分散运营的问题,不利于能源综合利用、统一调配;二是供热企业运营服务能力参差不齐,导致为用热户提供的供热质量、服务标准及地方政策有所不同,影响行业发展。
因此,近两年由政府逐渐推进供热行业体制改革,统一进行市场扩容,形成了越来越多的供热集团,供热企业的区域性整合成为供热行业发展新趋势。供热行业整体由”分散管理、自由发展“逐步走向”区域整合“的市场格局。
集团化管理难点
随着供热企业规模的壮大和涉及的供热区域不断扩张,组织机构变革甚至是跨地域经营将成为大部分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与此同时,也就带来单一企业经营向集团化管理得转变。在集团化发展过程中,大家都寄希望于通过对下属企业、单位的整合,产生“1+1>2”的协同效果,然而实际运营中,由于供热行业的特殊性,往往会遇到各种管理难点,而不同地域的下属公司更会受到各个地区政策限制,会存在不同的单价、停热基础费等情况,在管理上需要因地制宜。所以很多企业尚未真正解决“集团管控”这一关键问题,这些管理难点总结如下:
信息孤岛已形成
21世纪初,伴随着计算机的发展与普及,国内迎来了首个互联网红利期,各大企业开始进行信息化建设,大大小小的各种业务系统“遍地开花”,给各部门带来了管理效率上的提升。
随着信息化发展和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企业逐渐意识到曾经建设的系统如“烟囱”般林立,信息化架构缺少统筹规划和统一建设,系统间、集团和子公司间的信息孤岛问题已显现,而随着供热业务日益扩大,子公司数量增加,该问题现象愈演愈烈,数据互联互通几乎无法做到,非常不便于集团公司发展。
主要原因是不同子公司的系统,是由不同厂商开发,有着不同的网络拓扑、不同的技术架构,不同的数据模型,不同的业务流程,不同的报表格式等等。而差异化的系统设计和信息孤岛下的系统群,让辅助决策的数据模型构建变得非常困难,使集团化管控变得步履维艰。
管理方式较落后
由于各子公司建设信息化之初,尚属于独立发展阶段,无法预知未来集团化建设的步伐,所以目前信息化仍处于浅层次应用水平,缺乏前瞻性和扩展性。
集团化改革之后,企业产生了新的管理诉求,例如各种日报、月报和年报,要从三级公司一直层层上报至集团,由于各公司统计报表数据的工具和方式不尽相同,往往需要大量的人工统计汇总。很多分子公司往往只在年初、年末进行整体情况汇报,中间没有交互或只有局部报表,这种漫长、低效的方式无法适应集团的管理需要。
这些问题的根源我们从两个方面分析:业务侧的应收数据会受优惠、变更、减免等营销业务变化的影响,这些业务变化不能及时转化为业务数据共享给财务,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去核算,而业务部门在收费忙季根本无暇顾及这些,导致财务对应经营现状的数据统计更新不及时;财务侧的情况也不乐观,落后的收费系统对于业务侧情况缺乏数据穿透能力,无法从财务指标追溯到业务源头,不能从财务角度对经营、营销业务进行分析、考评、指导、管控,导致财务的核算工作也不轻松。
数据标准难统一
由于业务数据源分布在各业务系统,缺少数据统一标准和数据管理制度,导致整体数据质量不高,而且供热行业标准化不足、政策差异大、业务复杂,加上信息化推进工期短,论证和沟通的时间不够,方案的严谨性不够,导致数据的规范性、准确性、时效性均存在较大问题。
一方面,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集成多采用点对点的方式,系统间数据传输路径繁多,形成复杂的多对多的网状结构,多点互联维护成本高,集成效率、可用性和可维护性存在不足,所以数据传输/集成标准很难统一。另一方面,由于业务上的差异,数据统计口径不一,例如业务侧按采暖年度以收付实现制统计数据,统计维度以及数据标准将围绕供热年度、实收暖费、欠费金额等展开,而财务侧则按月为周期以权责发生制统计数据,关注财年、确认收入以及账龄等,二者数据很难直接对应起来。
人才建设有缺口
集团化管理中,人才往往分布在不同企业与各个职能部门当中,下属企业对于人才培养重要性与领导个人风格及重视程度有很大的关系,这些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成分,集团很难进行科学的控制,导致集团要求的人才培养体系与下属企业的关注程度不一致,实际最终结果存在较大偏差。
传统的集团化公司通常部门壁垒严重,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业务流程。在这种情况下,形成对客户或产品的共同理解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在集团进行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子公司的积极性不高的情况,集团信息化意味着数据的透明、管控的延伸、习惯的改变,如果没有一支专门推进数字化转型的人才队伍做保障,恐怕数字化转型之路会越走越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