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供热运营管理
智慧供热综合运营管理平台是指通过物联网、大数据、GIS、建模仿真、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与物理供热系统“源-网-站-户”全过程相映射的数字化孪生模型,集成市场开发、经营收费、客户服务、生产运行、设备资产、工程项目等数据,实现企业数据的多维度融合,为企业运营服务及管理决策提供数字化、可视化、自动化、智能化支持的一体化平台。
宏观政策
《十四五规划》明确要求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加快推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利用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为传统行业赋能。《关于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要求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敏捷高效可复用的新一代数字技术基础设施,加快数据治理体系建设,加强数据标准化、元数据和主数据管理工作,实现用户需求的实时感知、分析和预测,推进用户服务敏捷化。
现状分析
供热企业在过去十多年里做了很多信息化建设工作,享受到了信息化系统带来的便利,与此同时,由于传统信息化以局部业务为建设单元,容易形成部门间、业务间的信息化隔阂,数据标准不统一、数据口径不统一、数据无法融合共享、业务无法协同运转等诸多问题。随着供热企业信息化系统的逐步完善, 打破数据孤岛、构建综合运营管理平台,进而提升企业的数字化协同能力和管控能力,是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课题。
(一) 信息孤岛问题严重
供热企业现有的生产类、经营类、服务类、集抄类、财务类等诸多系统之间缺乏数据共享交换协同机制,数据标准不统一、分散重复、难以有效融合。
(二) 业务可视化和协同能力不足
没有数字化手段来直观地呈现企业的整体运营过程,导致关键环节和问题难以被直观地了解和处理。跨部门业务的信息共享力度不足、协作效率低下。
(三) 整体运营管理手段不足
缺乏完备的数据来评估企业的运营质量情况,无法对各分公司、各站进行多维度的数据量化考核,也难以驱动企业的整体绩效提升。
(四) 数据资产利用率低
企业各方面的数据很多,但是这些数据未能被有效地收集、整合和分析,无法充分发挥数据的潜在价值。缺乏足够的、高质量的数据,以及数字化分析能力来帮助管理层作出更及时精准的决策。
解决方案
利用GIS平台作为基础,统一数据标准,治理数据质量,将供热生产运行、经营收费、客户服务等各类数据的统一整合,以及业务数据与空间数据的统一整合。最终实现一个标准(统一数据标准)、一个中心(统一数据中心)、一个平台(运营平台)、一张网(GIS管网)的综合目标。
(图)系统架构图
平台将供热运营经验与庞大的生产、收费、客服、设备、财务等数据相结合,进行数据融合、建模、展示、分析、预测、优化,形成供热运营全景图。通过平台可进行生产运行智能监测、经营服务监测分析、供热仿真分析、能耗分析、经济分析、评价考核、整体运营质量分析等管理工作,达到“可感、可监、可管”的数字化管理目标,推动企业整体化管控、精细化管理、便捷化服务、科学化决策、智慧化运行。
(图)智慧供热运营平台综合数据分析
(图)智慧供热运营平台热力分析
(图)智慧供热运营平台数字大屏
效果价值
推动供热运营管理全面实现数字化,实现设备、生产、客服、财务信息高度共享,达到运行安全、节能降耗、客户满意、降本增效的效果。彻底摆脱传统能源行业粗放、低效的管理模式,强化供热企业对生产运行、经营服务等方面的精细化管控能力,不断优化运营质量,降低运营成本。
(一) 打破数据孤岛,实现全数据融合
统一数据标准,打通并融合各类业务数据,建立企业统一的数据中台,消除信息孤岛,促进业务的协同共享。
(二) 让运营过程可视可管可控,实现数字化运营
通过形成供热“一张网”全景图,实现运营可视化管理,强化企业整体运营管控能力,实现实时感知、运营可视、决策智能的目标。
(三) 制定能耗和经济指标体系,提升量化考核能力
建立能耗指标,更全面、精准地监测能源使用情况,并通过与各类财务数据的融合,实现业财一体化管控,推动各单位提高能耗管控水平和经济运行质量,提质增效。
(四) 发挥数据价值,实现数据驱动业务优化和创新
通过各业务领域的数据治理和融合,可利用数据来深化业务应用,比如构建客户画像和建筑画像、精准负荷预测、供热仿真分析等等,这些应用将进一步提升企业的运营水平。
典型案例
- 济南能源集团ERP智慧运营服务平台
- 呼市燃热集团智慧供热综合管控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