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齐软件,如何成就数字热企

供热行业的信息化如火如荼,差不多也有20多年了。最早就做了电子台账,能实现内容归档和快速检索;后来加入了业务流程,促进了业务部门的信息流转;当前随着物联网、 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端各项技术的出现,带来的既丰富而又复杂的实现手段,让供热企业目不暇接,反而无从下手。之前传统道路上扎扎实实、务实求真的信息化建设方式是否需要调整?当前流行的高屋建瓴搞智慧城市下的智慧供热是否真有价值或徒有虚名?

这就回到了信息化建设的定位问题,到底是各部门实际业务重要,还是高层监督和决策需求重要。换个说法,是核心的业务流转重要,还是宏观的数据分析重要呢?现在很多方案都是给高层洗脑的,一上来都谈智慧城市、智慧供热、智慧大脑,好像智慧随手可得,但众齐软件认为,基层业务是核心本质,高层决策是自然呈现,因此信息化的建设就要立足于基层,通过不断迭代、精益求精去沉淀出最佳实践。一切真知都产生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一切智慧都出自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数据。

好多供热企业的领导经常问我,搞信息化到底是一上来就宏观规划,从上到下搞起来好,还是分项实施好。其实这个问题是有答案的,一个供热企业若没有丰富的经验(大部分人都没搞过,因此无知者更无畏),或者说没有亲身去一线调研过同行的整体解决方案效果前,不能轻易认为自己企业能宏观规划未来5-10年的信息化。毕竟企业信息化不同于2C(面向个人)的个人应用,2C领域只需要选择性地满足个人部分兴奋点就行,而2B(面向企业)领域需要考虑到方方面面地诉求(要能解决每一个场景或角色的诉求),2C好比是和情人相处(有一点共同可取的地方即可),而2B就是与柴米油盐的老婆及背后的整个家族持久前行。几乎所有人都会把未知的领域想得偏简单,毕竟那里面那么多麻烦事跟自己又有什么相关,我只要一个结果而已!

综上所述,要是自己都没有见过宏观信息化规划出来的实际运行效果,就不要抱幻想一蹴而就,奇迹能第一个发生在自己身上,还是老老实实从最基础的实践开始,先有积累,再有创新。企业信息化的最佳实践,本质上还是企业管理的延伸,而管理源自于企业文化,更来自于日积月累的沉淀,根本没有一步登天的可能。所以,众齐软件建议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不能过于激进,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其实走得最快、最远。

数字化是智慧供热的基础

人类获取信息的能力非计算机能比,而人类摘选有效信息的能力更不是计算机所能比拟的。《自私的基因》这本书阐述了一个观点:所有生命得以延续,都是由基因在背后控制着。人类在生老病死各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决策路径,人类本能上就能轻而易举地摘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并直接舍弃对自身无用的信息。而计算机想要拥有一丝丝智慧,就必须要面对无穷无尽的数据,要做尽可能多的实验(或者说训练),才有可能沾上一点智慧的灵光。

供热行业是一个再传统不过的行业,智慧供热更像一个口号,由于缺乏底层的数据支撑,计算机无法实现空中楼阁般的智慧。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想想若是我们连生产经营的数据都不全,那可不就只剩下盲人摸象了。因此,智慧供热的第一步就要保证数据的广度和深度,其次才是让数据产生连接实现化学变化。

众齐软件的观点,智慧供热的第一步就要以数据驱动为核心,实现数据治理,开放数据服务,打造出数据共享交换平台。

如何建设数据中心

供热软件平台涉及开发、收费、热线、设备、运行、调度、工程项目、财务等方面数据,这些数据都分散在不同业务系统中,存在数据口径不统一、数据格式不规范、数据关联性不够等问题。通过空间数据库体系的搭建对相关业务系统数据进行数据采集、清洗、标准化等处理,并进行集中存储,包括基础主数据、历史动态数据、实时增量数据,形成供热企业的全量、实时数据中心。通过统一数据口径、标准,并持续治理,建立一套标准、规范、全面的空间数据库体系,形成高质量的数据管理,让数据成为可用、易用,能产生实际业务指导和管理决策价值。

数据中心要支持关系数据库、实时数据库、OPC、Socket、Webservice、Excel的集成,并支持人工数据填报功能。形成覆盖供热生产、经营、管理等全方位的数据中心。

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路径

数字化转型第一步,都是要进行标准化建设。比如阿里巴巴数据中台核心内核是OneData体系,包括数据构建管理的OneModel,实现数据融通连接的OneID,再到提供统一数据服务的One Service,帮助企业高效建设及管理数据。也就是说无论是数据中台、业务中台、技术中台,核心都是“标准化”,实现流程都是先“规范化”,在这个基础上持续挖掘潜力。

对供热企业来说,主要的数据来源包括客户数据(公司、换热站、小区、楼、单元、室、面积、用热类型、费用性质、交费渠道、费用等)、设备(热源、热网、换热站、机组、阀门、补偿器、空间信息)、运行(热源、锅炉、换热站、楼宇、用户、温度、流量、压力、煤、水、电、气)、服务(电话、工单)、综合(项目、资产、财务、成本)等。数据标准化工作就是要保证各个系统实体的编码完全统一,并统一出处。

数字热企的典型应用

开发预测分析

通过供热系统的离线仿真,对新建热网的规划设计计算。针对新建供热管网工况,基于离线仿真功能,分析设计热网中的瓶颈所在,并基于新建管网模型,通过更改或绘制新管网结构的方式,对新结构的热网水力特性进行定量计算,从而避免设计问题,优化设计效果,最终确认热网管径的设计选型规格、新建热源的选址、提升新建热网的水力热力工况。

经营收费分析

借助供热客户数据和收费数据,来进行供热的大数据挖掘和分析,如通过实供户数和面积来完成换热站参数调整,通过应收陈欠来开展欠费催缴工作,通过停供私改数据来开展供热稽查工作,让供热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的精细化管理再上一个台阶。

客户服务分析

通过客服数据统计分析,对热线电话、报修来源、工单类型、所处环节、工单完成情况进行宏观展现。领导可通过大数据分析来关注重点小区,考核各区域的服务质量。

热源运行分析

热源管理包括热源基础信息的统计、基于负荷预测的热源调度以及对热量调度的统计分析评价。具体包括热源信息展示、热源调度偏差分析、热负荷预测、热源供热状态统计、历史热源调度偏差排名、调度历史评分及热量调度的实时评分等。

热网管理

提供对总公司及各个分公司片区的展示和统计分析功能,包括控制目标与失调度、历史单耗曲线、室温分布图、电厂热耗累积、热网综合评价及评价的详细数据。

将各供热参数进行可视化呈现。利用云图的形式展现各项参数的分布情况,方便管理人员整体把握供热状态。云图展现如下参数:室内温度、二网供回水平均温度、一次网温度及流量、二次网温度及流量等。

换热站管理

分析换热站的整体分布、换热站供热效果统计展示、换热站的运行参数监控。显示站点状态统计(通讯状态、控制状态等)、用户信息统计(节能建筑占比、缴费比例、各收费方式比例),地图上用不同颜色分别表示小区及小区内的各楼栋,方便对各小区、各楼栋、各用户的信息进行查询。

监测数据包括二级换热站热负荷:所承担的供热建筑面积、负荷类型等。以及换热站运行参数:一级网供、回水温度、流量、压力;二级网供、回水温度、流量、压力;按设定时间的耗热量、耗电量、补水量。

能源分析

由用户室温,室外温度,供热量及面积,统计分析分别得到热源、换热站系统供热指标,从而科学地指导系统运营调度。

在建立能耗指标的前提下,通过对比实际运行数据与指标,找到能源浪费的关键问题。通过能耗打分与排名,从管理方面激励各级部门节能积极性。进而减少能源浪费,实现节能的目标。

实现各种能源费率的配置,在生产数据的基础上很容易统计出生产能源的消耗成本。系统能够清晰准确地统计出热源、站等各级的成本消耗,并且与历史同期数据进行对比,从而实现针对性管理,对供热成本进行有效控制,进而节省公司的运作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设备资产分析

建立完整的设备信息库,为管理人员提供电子设备台账,为巡检人员的巡检工作提供更准确的数据支持,同时能够将设备所关联的巡检及缺陷情况等进行完整记录,实现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设施管理系统主要是对源、网、站的设施设备参数统计、实时状态监测统计以及相关分析预警。

其中热源、热网及换热站的信息管理,能够方便地查询其基础信息、相关设备检修及保养等信息,为设备维修保养工作提供依据。相关分析预警可以为设备的检修、保养、维护提供依据、及时对出现问题的设备进行处理。

应急管理系统

内设不同等级的应急预案,当发生应急事件可快速定位并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按流程及时通知相关的监管部门、公司领导、抢修人员、及相关用户等,提供快速解决渠道。系统对各类应急事件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规律,并能通过管网结构和阀门位置,快速制定爆管时的关阀解决方案,有效提高供热企业应急协同能力。

供热生产调度

平台建立基于负荷预测的热源调度,实现热量的按需分配;将供热数据进行可视化展示、更直观地呈现热网运行状态及问题;帮助运行人员快速发现供热效果不好的换热站及小区;调度人员可以及时下达调度指令、巡检指令、并通过轨迹监测对巡检过程进行管理。

水力分析

通过构建与实际供热系统相映射的数字化孪生模型,实现在计算机系统内模拟与快速推算大规模、复杂结构集中供热物理系统的热工水力平衡。水力分析应用于城市级供热系统的采暖季运行方案分析与热网扩建、规划、改造预分析等。

负荷预测

根据各热力站的建筑类型,大批量导入全网热力站的历史天气工况下热力站的运行数据,采用机器学习算法,训练生成各个热力站的供热负荷模型,发挥历史工况运行数据的价值,指导不同工况条件下的热源负荷生产。其主要功能模块有热力站负荷预测模型,数据统计分析模块,人为修正功能。

GIS可视化

对地图数据、管网数据、设备站点数据等进行维护,提供基于GIS的水力分析、管爆分析、缓冲区分析、连通性分析、流向分析、三维分析,并在GIS上直接展开运行监测、调度指挥、设备巡检、成本分析、视频监控、事故处理、能耗分析等基于空间地理位置有关的高级应用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