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供热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现状
伴随着《中国供热蓝皮书-城镇智慧供热》发布,也标志着业内对智慧供热的共识达到了峰值。随着信息化在供热行业的渗透与发展,信息技术对行业的影响日趋显著,特别是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了供热行业的转型升级,“智慧供热”已被正式提出,已成为中国供热行业的关注焦点。这项工作定义了智慧供热的内容和边界,激励着众多供热企业和IT厂商为之而努力。
背景
供热系统“源-网-荷-储”全过程的动态性和复杂性显著增强,内在迫切需要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智慧供热系统以提升系统全过程的动态协同、协调能力。与此同时,更好地提升老百姓的美好生活已成为供热行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供热生产服务应秉承“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更加注重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提供优质化、便民化的供热服务。“互联网+”为连接供热企业和广大百姓提供了技术手段,将显著提升供热服务能力和水平,促进城镇和谐发展。
借鉴相关行业“互联网+”的成功应用经验,并结合中国城镇供热行业近年来的积极探索实践,发展和运用智慧供热具有以下技术价值:
- 通过将供热系统中的人、机、物,“源-网-荷-储”全过程要素连接在一起,实现系统全局综合分析和统筹优化调控;
- 基于物联网的供热系统泛在感知与精细化治理能力,综合运用多源数据,全面提升供热系统管控能力,解决规模大与精度细之间的矛盾;
- 实现供热专业知识和生产经验的软件化和自动化,借助信息系统承载知识和经验,辅助和提升人的思考和决策水平,实现系统状态分析、故障诊断、优化调控等人工智能功能。智慧供热的这些技术价值,将显著提升供热生产管理和用户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行业发展历程
国内大部分供热公司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从早期无纸化办公、局域网建设到后期信息化技术在运营管理业务应用的跨越。供热信息化主要归纳成4个阶段历程:
第一阶段:供热信息化的基础建设,包括:机房、网络、数字化信息系统建设,如SCADA监测系统、供热收费系统等。
第二阶段:完善基础数据建设,建立各个独立子系统,包括用热户档案和供热设备档案,在这个阶段往往供热企业更深一步应用供热收费系统、供热客服系统、设备和GIS地理信息系统,以GIS为基础完善管网资产管理系统、完善SCADA在线监测系统等。
第三阶段:实现信息化业务应用的整体化、集团化、协同化。面向用热户打通入网、收费、服务平台,面向设备打通GIS、巡检、资产、离线水力平衡等平台,面向生产打通热网监控、负荷能耗等平台,实现经营和生产的精细化管理。
第四阶段:数据融合实现一体化信息调度平台,逐步深入到二网的能耗分析和运维管理,利用物联网、实时水力模型、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整合各类数据源的数据,建立数据中心,通过各类应用算法的支持实现智慧决策的实时综合调度平台。
行业发展难点
近些年发展起来的物联网、互联网、AI等产业背后是多年海量供热数据的支持与发展。然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从2C到2B的转向时间不长,吸引的人才和资金也不够,因此互联网和软件技术在供热企业、设备厂商、软件公司中间并未进行深度渗透交互,物联网、互联网技术对供热企业管理、生产模式的影响速度没有这些互联网技术本身发展的那么快速,甚至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比如:信息系统的基础构建不完善导致的用热户、供热设备这些数据质量不高、各模块之间数据没有形成互联互通,同时,供热企业对物联网、互联网及大数据应用带来的企业管理模式这种理念的转变还存在不一致的看法等。发展智慧供热,其主要难点体现在以下几点:
(1)数据不完善问题。国内大部分供热企业普遍存在客户档案和收费账目不准,设备数据缺失,二网数据缺乏等情况。需要理清客户面积和陈欠,构建有管理深度的入网、收费、客服系统;需要持续完善和动态维护管网资产数据,构建有精准度的地理信息系统(GIS);需要从热源、一网到二网的SCADA检测数据,构建完整的监控和能耗分析平台。没有这样完善、准确的数据,想要实现智慧供热是不现实的。
(2)数据孤岛问题。国内很多供热企业从财务、物资、资产等平台,到入网、收费、客服、设备、GIS、热网监控、水力计算、能耗、调度等平台,总之建立了很多系统和模块,但是数据是孤立的,没有实现共享。实现智慧供热主要的瓶颈在于信息“孤岛”的整合,这些问题限制、阻碍了更高层次的智慧应用,缺乏实时调度、及时预警、决策分析能力。
(3)智慧供热认知问题。智慧供热推行的最终目的之一是实现企业管理架构与管理模式的调整。智慧供热平台之所以可以实现“智慧”的效果,并不仅仅因为它投入了一网、二网传感器等监测硬件,或者建立了庞大的软件整合平台,它的智慧是在建立统一的数据中心前提下,通过对海量数据信息进行及时分析与处理,从而获得解决业务问题的应用算法,将这些算法集成到软件平台上应用,使数据分析结果发挥“大脑”的作用,起到预警、预测等效果,实现更加精细和动态的管理方式以支持水系统的整个生产、管理和服务流程。
解决途径
目前大部分供热企业都在从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发展,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供热信息化经验,大家都意识到供热信息化不是一撮而就的事情。最适合用信息化的领域往往是那些在管理、流程、规范上已经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我们通过软件把先进的管理沉淀下来,也就是成熟一块实施一块,决不能期望用信息化来解决原本所有人都搞不清楚的事情。
供热企业建立有效的信息化团队,深入信息化实践
在智慧供热的数字信息化的环境下,供热企业也需要与日俱进,组建信息化团队,主持信息化规划,参与信息化实施,验收信息化成果。通过分析生产经营数据,为生产运营提供可靠的支持。只有供热企业深入参与开发建设,组建信息化团队,才能满足供热企业未来的业务需求,并能自主进行信息化的持续迭代。在这种配置下,供热企业、软件厂商、设备厂商才能统一目标,形成持续优化迭代的局面。
选择合适的软件平台
供热企业需要的是一个定制化、可升级、可扩展的系统平台,这个问题决定了企业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思路。IT行业基本都有共识,软件是信息产业的灵魂,未来的世界是软件来主导的。因此我们构建信息化平台的时候,要从软件的角度出发去做规划,千万不能像以前那样完全放手交给设备硬件厂商或者系统集成商。另外软件即服务,也就是说软件的生命力也来自于完善的售后服务,随着供热企业信息化能力和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软件的期望和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因此必须要求软件公司能提供及时的技术支持和升级服务,以应对供热企业日益增长的高端个性化要求。